“轉彎半徑2.9米,比傳統的兩輪轉向小30%!”9月16日上午,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小岔口村,在丘陵山區四輪轉向拖拉機熟化樣機投放及現場演示培訓活動的現場,隨著四輪轉向輪式拖拉機和傳統的兩輪轉向輪式拖拉機在農田內先后完成掉頭操作,車輪軌跡形成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工作人員測量其直徑后,大聲報出了測量數據。
在甘肅,丘陵山區耕地面積約占該省總耕地的76%,全省60%以上的特色產業和優勢農產品集中在丘陵山區。地處甘肅中部的定西,則是甘肅乃至黃土高原典型的丘陵山區。
“當前,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短缺、總量供給不足、機械化水平低是制約甘肅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甘肅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程江芬說,為破解丘陵山區動力機械難題,甘肅先后啟動實施丘陵山區適用農機應用先導區建設、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農機研發應用一體化試點等政策舉措,加力推進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研制與熟化應用。
“與平原地區相比,丘陵山區的地塊普遍較窄且不平整,農業機械的性能要求更高,要求轉彎半徑要小,爬坡能力要強,牽引力要大。”甘肅省農業農村廳農機化管理處處長劉文武說。
近幾年,甘肅著力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持續加大新產品研發投入,持續強化與國內農機制造企業和甘肅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先后與濰柴雷沃、中國一拖、丹陽榮嘉等10多家頭部企業合作,重點實施了甘肅省農機研發制造推廣運用一體化試點項目,研制的山地拖拉機、馬鈴薯聯合收獲機、山地玉米收獲機等一批短板裝備在甘肅實現批量應用,初步建立了折腰轉向和四輪轉向輪式、差速轉向履帶式山地拖拉機等系列山地動力機械配置系統。
“活動投放的丘陵山地四輪轉向輪式拖拉機,是國內農機龍頭企業濰柴雷沃歷時兩年多研制的山地動力機械,樣機經過春季的試驗驗證,產品各項性能指標優異,是一款新型適用的丘陵山區動力機械。”程江芬介紹。
活動現場,主辦方集中投放了60臺熟化樣機,計劃在22個縣區依托35個農機應用主體開展田間多工況試驗驗證。當天,作為甘肅省農機研發制造推廣運用一體化試點項目成果,首批21臺環山梯田地履帶自走式馬鈴薯聯合收獲機樣機也被正式交付使用。
馬鈴薯是甘肅的優勢特色產業之一。2020年以來,針對馬鈴薯聯合收獲、膜上播種、種薯切塊等環節機械化短板問題,甘肅省農業農村廳重點組織實施了馬鈴薯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和農機一體化試點工作。劉文武介紹,甘肅先后組織研發馬鈴薯膜上穴播機、聯合收獲機、種薯切塊機等短板裝備10余種,引進了一批省外企業研制的馬鈴薯聯合收獲機開展試驗示范。甘肅先后與青島洪珠、丹陽榮嘉等國內馬鈴薯裝備頭部企業合作,開展履帶式馬鈴薯聯合收獲機研制與熟化,加快解決當前機械挖掘后人工撿拾裝袋難題。
“針對甘肅干旱山區馬鈴薯種植梯田地多,地塊面積小,分段收獲效率低、成本高的問題,我們與甘肅省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總站、農機企業丹陽榮嘉公司開展研、產、推合作,研制環山梯田地履帶自走式馬鈴薯聯合收獲機。”甘肅農業大學教授趙武云介紹,環山梯田地履帶自走式馬鈴薯聯合收獲機的產品穩定性、通過性、安全性、可靠性及操作舒適性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可適應干旱山區馬鈴薯單壟雙行和單壟單行種植農藝的聯合收獲需求。
“機械化收獲一直是馬鈴薯生產機械化的短板。馬鈴薯靠人工收獲,不僅費工,且成本高。這次投放的馬鈴薯聯合收獲機能夠滿足丘陵山區馬鈴薯機械化收獲的基本需求。”甘肅省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孟養榮說,下一步,作為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部門,他們將依托應用主體,通過加快場景化應用,向廠家反饋意見建議,加速產品熟化,為馬鈴薯產業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
“經過對已投放的馬鈴薯山地聯合收獲機試驗測定情況看,‘機械挖掘+人工撿拾裝袋’聯合收獲每畝可節約生產成本140元左右。”劉文武表示,預計再經過兩年的努力,制約甘肅馬鈴薯生產機械化的短板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魯明 見習記者 周桐)